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天天时快讯】“听专家话、照专家做” 北京农民种出大球盖菇高产“明星”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3-06-07 21:13:10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每平方米产量28斤!大球盖菇北京地区最高单产不是在实验地,而是在农民的田间地头!”6月7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市食用菌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刘宇告诉了科技日报记者这个喜讯。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摄


(资料图片)

说起秘诀,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黑寨村北京谷氏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齐静揭秘:“听专家话、照专家做!”

走进菇场,记者看到,刚下过雨的地面略带潮湿,铺满了厚厚的落叶。一排排依地而建,近1米高的矮三角形菇棚错落有致,掀开黑色的棚帘,就可以看到,一簇簇顶着酒红色伞帽的蘑菇从落叶中钻出,白胖的腰杆显得底气十足,它们正是今年的高产“明星”——大球盖菇。

“这种大球盖菇,外观与云南野生松茸相似,因此商品名也叫赤松茸,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特色品种之一,也是国际食用菌市场上交易的主要食用菌之一。”刘宇介绍,去年经挑选,团队将大球盖菇引进黑寨村,并开展了废弃厂房和林下种植试验。

相比其他蘑菇,大球盖菇种植更简单、易上手。“平菇、香菇等都需要无菌操作,对于农民来说需要注意的环节较多、较繁琐,大球盖菇则不需要,更容易被农户接受。”刘宇说出了大球盖菇的“入选理由”。

近一年,在创新团队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农科专家走进黑寨村,将新品种、新技术在这里转化。

“我们之前没种过大球盖菇,能不能种好,说实话,大家心里都没底儿。但是,刘老师信心很足,这让大伙儿有了主心骨。刘老师不仅手把手教我们怎么种,还把创新团队10位岗位专家全部请到合作社开调研会。这次,我们第一年就种出了高产量,真让大伙儿太感动了。”齐静说。

原来,为了让农民种好菇,创新团队的专家们提供了保姆式服务。和岗位专家接触得多了,齐静夫妇也成了半个专家。

“我们种菇不成功都不行!做科研、化验、基料配比、病虫害的老师,都来给我们做指导。而且我们种的菇特别安全!每一个阶段老师都亲自取样取土,拿去实验室化验,发现都特别安全,没有超标。”齐静说。

六月的北京,柳叶绿,桃花红,流村镇黑寨村林下一派生机。胖墩墩的,藏在黑色遮阴网下的大球盖菇迎来了多茬的采摘期。

“今年,我们团队还探索性地在北京市通州区军屯村科技小院林下基地开展高效循环种植模式试验。在菇棚里,大球盖菇不再从蘑菇菌棒中长出,而是从地面的枯叶中钻出,而大球盖菇的种植原料则全部来自林下修剪而来的枝杈和树叶。”刘宇说。

只见,将修剪下的枝杈落叶,和玉米芯、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粉碎后加水混合,经过堆积发酵,按照穴播的方式,一层料,一层种。此后,就静待蘑菇自然发菌生长,适当时浇些水,等着收菇。待菇全部收完后,留下来的料又可以再次返回到林下,成为树木更好、更健康的天然养料。

“这就形成了高效循环模式。”刘宇说。未来,北京市食用菌创新团队计划在北京郊区大力推广大球盖菇这种种植模式,“那时,孩子们可以一边扒开树叶一边寻找蘑菇,体会到原始的采摘乐趣。”

标签:

Copyright   2015-2023 港澳晨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3022245号-31   联系邮箱:435 226 40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