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季度生猪数据释放了哪些信号?
近日,发改委、农业农村部、统计局等联合公布了一季度生猪生产相关数据:
从产能上看,一季度末能繁母猪数量为4305万头,仍位于均衡区间以上,虽然实现了环比下降,但下降幅度相当有限。这一数据也基本显示了在北方积极性的疫情影响之后,按照这一数据,目前的生猪产能看起来并没有出现能够驱动周期上行趋势的缺口。能繁母猪数量波动率的下降才是我们真正值得注意的。未来的猪价波动的归因上,能繁母猪由于传导过程间接、自身波动率比较低,对猪价波动的影响份额将明显小于季节性的供需变化和供给侧自身的节奏变化。
【资料图】
生猪存栏数量同比增长,环比下跌的幅度相对能繁母猪更大。尽管一季度以来,我们一直观察的生猪出栏体重保持高位,但去年年末积压的生猪库存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释。
生猪出栏量为19899万头,同比增长1.7%,对应的猪肉产量1590万吨,同比增长1.9%。去年一季度较高的供给压制价格处于偏低水平,今年猪价在猪肉产量增长的背景下,一季度的表现实际略强于去年同期。
以上四项数据均来自于国家统计局,无论是能繁母猪存栏、生猪存栏还是出栏、猪肉产量,其同比波动水平都在2%上下,均为样本调查数据,数据的波动比较温和。
一季度规上定点屠宰数量7825万头,同比增长11.7%,此为农业农村部覆盖全国规模以上(年屠宰量2万头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的总体数据。
二、能繁数据:对比机构
能繁母猪数据的验证我们以不同机构的数据进行参考。可以看到,四个样本在趋势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在2022年呈现了趋势性的上行过程。能繁母猪的前期低点在2022年3月或4月,高点在10月到12月。
不过各样本之间的差距也比较明显。一个是波动的幅度,官方数据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小,样本1、2来自同一家机构,波动的幅度较大;另一个是波动的节奏常常有1到2个月的差距。因此,如果观察的数据不同,带来的结果将会受明显的影响。如果以样本1、2作为研究的基准,则可能会更重视未来供给压力的兑现,相较而下,官方数据则表现比较平和。
不过总的来说,能繁数据之间的相似大于差别。我们前文也已经表明,纠结于低波动的能繁意义不大。
三、数据冲突暗示了什么?
稍微仔细一点,我们可以看到1季度统计局出栏量同比增长1.7%,猪肉产量同比增长1.9%。这两个数据之间的差别比较小,可以看作因为体重、损耗、误差等因素带来的结果。但一季度规上定点屠宰的数据则出现了同比11.7%的增长。统计局的出栏、产肉和农业农村部的规上屠宰数据出现了明显的差距。
统计的猪肉产量或出栏量数据是抽样调查数据,规上定点屠宰是报送数据,限于规上部分。因此,理论上两者的差异主要来源应该在于屠宰在规上屠宰场和小规模屠宰厂家之间的分布,但数量级上的差异似乎不能够单纯被这一原因解释。
我们再次使用机构的调查数据作为参考。卓创资讯监测样本的出栏量同比增长为16.7%~17.5%,涌益咨询的样本量计算结果则为1.14%,同样存在差距。而从日度数据来看,主要分歧实际是在1月份的同比出栏水平上。在涌益数据中,2022年1月的屠宰量相比2023年更高,而卓创则相反。
差异原因我们无法深究,抽样调查数据和报送数据之间,我们倾向于报送数据更加准确,抽样数据可能低估了市场波动率。侧面也可以关注其他同源数据波动率实际被低估的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不同数据源的共性更值得重视。各数据源中的数据共性首先就是2月以来环比出栏/屠宰量的提升。在出栏量上行的过程中,体重仍然保持高位,我们认为这是典型的供给过剩的表现。
而一旦出现屠宰量上行但体重下行的情况,尽管价格仍然承受较大压力,但也表明市场已经进入去库阶段。从宰量和体重近期的表现来看,我们认为目前有开始去库的迹象,但是否具有持续性,以及是否或何时迎来补库阶段,需要继续观察。
从屠宰量和价格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两者之间存在明确的反比关系,且每一次价格的趋势性波动都必然伴随宰量的对应变化。3月以来的价格走低也同样匹配着宰量的持续上行。此时我们需要更关注环比的宰量变化:宰量在后期将持续保持高位还是能够对应年初仔猪损失而产生一定的环比下降将决定中期价格趋势。
Copyright 2015-2023 港澳晨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3022245号-31 联系邮箱:435 226 40 @qq.com